September 23, 2006

生命導師-宣教士的故事

常讀到一些好老師對人一生產生正面影響的故事,而我思索生命軌跡時,浮上心頭的,卻是金頭髮,藍眼珠,高鼻子的洋人.他們在不同階段,給我不同的激勵.

七十年代,當我唸高中時,宜蘭還是人才外流的地方.許多人讀完大學,就在台北找工作,並沒有回故鄉貢獻所學.那時卻有一對白人夫婦,遠從加拿大,離鄉背井,在宜蘭定居下來,而且一住就四十年,他們就是麥教士夫婦.
 
只記得麥教士家裡有英文查經班,我和幾位學校的老師一齊在那裡練習說英文.那時不像現在到處能學英文,我們都很珍惜這樣的機會.他們夫婦平和安祥,以宜蘭為故鄉的態度,給我很深的印象.

前幾年在世界日報社會新聞版,讀到麥教士夫婦要告老返鄉,回加拿大養老,許多人都很捨不得,因為他們就像老鄰居一樣.是怎樣一份愛,使這對夫婦選擇我的故鄉居住,服事我的鄉親,遠超過我這個土生土長,卻流落異鄉的人呢!

上了台灣大學,位在新生南路側門的懷恩堂,有許多美南浸信會的宣教士.他們為信仰獻身,來台灣學國語,台語,以台北為家.記得一位柏牧師,講一口文雅的台灣話,另一位新來的宣教士,一天要背一百個中國字.所有這些努力,只為用我們的語言,來分享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珍寶—上帝的愛!

懷恩堂英語團契的兩位輔導,陪伴我大學四年的歲月.施教士的家是我最喜歡去的地方,多少剛從宜蘭到台北的文化震撼與調適,就在她家的壁爐前,在喝熱茶,以齊聊天中,得著溫情與安慰.施教士原是籃球健將,來台灣後終身未婚,卻將一生奉獻給台大與成大的學子,相信她屬靈的兒女們,也帶給她許多喜樂.

施教士去成大以後,柯教士夫婦繼續擔任輔導,他們來自田納西州.柯先生溫文儒雅,柯太太美麗熱情,一兒一女年幼可愛,是大家心目中美國夢的典型家庭.他們兒女在台灣成長,青少年時期,女兒出落得清秀大方,在公車上被星探挖角.因父母反對及其他青少年期的反叛與衝突,女兒一度自殺未遂,給父母帶來很大的痛苦.異文化的衝擊與壓力如此大,連宣教士兒女也要付代價!

巴特禮與聶梅珍夫婦是海外基督使團(原為戴德生創辦的中國內地會)的宣教士,這對高學歷的夫婦,先生是史丹福的博士,太太是約翰霍柏金醫學院畢業的醫生,卻獻身在台灣服事已近三十年.我們初次見面是在加州,我搭他們的便車去參加營會,他們謙卑質樸,而且滿心感謝在回國述職時,有人給他們舊車開.中國人說:書中自有黃金屋,華人子弟努力求學,不就盼望功成名就後,可以穿名牌,開好車,住華廈.而他們開的車比多數中國留學生的車更老舊,卻甘之如飴,這是何等不同的價值觀,何等美好的人生!

後來,因為台灣的醫師法要求台灣的醫師執照,聶梅診醫師就用一年的時間,重新拿起醫學院的教科書苦讀,終於考上台灣的醫師執照,繼續留在台北馬偕醫院,帶領年輕的住院醫師,以愛心行醫.

前年家父癌症去世前,家人曾因是否要拔掉呼吸器的管子而爭執時,聶醫師介紹安寧基金會給我們,讓父親能平安走完最後一程,我們全家都充滿感恩.這對夫婦放下垂手可得的舒適生活,甘於平凡,紮根異鄉的精神,誠然可佩!

這些人的榜樣,如黑暗中的燈塔,照亮我的航程,願我也能在這價值混亂的時代中,活出有意義的人生.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